中國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藝術,紋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早在文字發明之前,紋樣就已出現,從新石器時期原始彩陶上的渦旋紋到先秦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再到宋元明清瓷器上的各類吉祥紋樣,可以說紋樣見證了古老中國的發展與變遷,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走進中國傳統紋樣》——這是公共教學部今年秋季學期面向2022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選修課,每周五下午在傳統文化與公共藝術教育基地準時開課。經過授課教師徐君的精心篩選與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設置為三大主題單元,分別為幾何紋樣、植物紋樣與動物紋樣。徐老師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啟每節課,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布置調研任務,學生課中匯報成果,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該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并重,且更加重視實踐環節,引導學生通過手、眼等感官與傳統紋樣做心靈交流。在“盤長紋”單元開展傳統繩藝編織活動,學生們通力合作,編織出盤曲之美的中國結;在“菊花紋”單元進行非遺剪紙的沉浸式體驗,時逢深秋,菊花紋象征的高潔品格和堅毅精神通過一紙一剪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顆種子;在“葫蘆紋”教學實踐中利用可發光的繪畫拷貝臺讓學生描摹經典葫蘆紋,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同學也可以繪制出流傳千年的葫蘆紋,而后再進行創意著色。每節紋樣課都以不同的藝術實踐活動在學生與傳統紋樣之間構建起直接對話、親身體驗的通道。本學期課程過半,學生一直保持著高出勤率和高參與度,收獲滿滿。
依據教育部近年文件精神,2021年,公共教學部綜合素養教研室建成傳統文化與公共藝術教育基地,作為藝術類公共選修課教育教學、藝術類社團與沙龍活動、非遺體驗與傳承的主要陣地?!蹲哌M中國傳統紋樣》課程作為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的后續課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課堂,不斷深化教學實踐,探索教學改革,努力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添磚加瓦。未來,綜合素養教研室將繼續努力,探索出更適應我院學生需求的傳統文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為更好推進我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貢獻力量。
公共教學部綜合素養教研室供稿
圖文:徐 君